聊城新聞網 2006-2022 版權所有
新聞熱線:0635-2921017
來源:聊城新聞網發布時間:2022-09-23 23:24:17
近年來,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把發展特色林果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、加快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渠道,以六大抓手為有效舉措,蹚出了一條布局合理、特色鮮明、效益良好的林果致富路。今年,果農喜獲豐收,經濟效益明顯提升,截至目前,2022年全市經濟林產量48.95萬噸、產值25.76億元,產值比2021年同期增長48.9%,其中,蘋果(早熟)產量6萬噸,產值3.6億元;梨(早熟)產量2.5萬噸,產值1億元,中熟梨產量21萬噸,產值8.4億元;桃產量11.6萬噸,產值4.64億元;葡萄(早熟)產量1萬噸,產值1億元,中熟產量3.75萬噸,產值2.25億元,晚熟產量1.2萬噸,產值1.92億元;櫻桃產量1.75萬噸,產值2.8億元;棗產量0.15萬噸,產值0.15億元。預計全年產值達34.46億元。
一、以優化區域布局為抓手,打造特色林果產業集群
按照發揮區域優勢,突出產品特色的原則,我市優化主要樹種的種植區域,打造七大林果產業區,科學推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。目前已經形成包括以冠縣、陽谷、莘縣為重點的優質蘋果產業區,以東阿、冠縣、高唐為重點的優質梨產業區,以冠縣、陽谷、臨清為重點的大櫻桃產業區,以冠縣、茌平區為重點的優質桃產業區,以東昌府區、東阿、茌平為重點的葡萄產業區,以茌平為重點的圓鈴大棗產業區,以市區近郊周邊為重點的林果休閑采摘區,集群效益突顯。
二、以示范園建設為抓手,精準提升產品品質
大力推廣矮化密植、果園生草、立體種植等現代栽培技術和管理模式,發展設施栽培,提高生產集約化、簡約化和機械化程度。制定和推廣實施蘋果、梨、棗等綠色果品技術規程,引導農民開展標準化和專業化種植。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趨勢穩定向好,抽檢合格率均達98%以上。2018年開始,我們開展了市級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工作,合格率100%。目前,全市有“中國經濟林之鄉”3個,省級標準化示范園15處,市級標準化示范園88處,省十佳觀光果園7處,“齊魯放心果品”品牌10個,50畝以上規;厣止371家。
三、以低質低效果園改造為抓手,推動林果產業提質增效
在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耕地保護背景下,推進面積增量向提質增效轉變,在加大品種創新、技術創新基礎上,重點對低質低效果園進行提質改造,加快中低效果園的升級改造和老齡園的更新改建。近三年,全市改造提升林果面積6140畝。引選推廣更新特色品種省“山農酥梨”、“秋月梨”、“陽光玫瑰”葡萄、“魯麗”蘋果等10余種,進一步優化我市經濟林品種結構,提升高端優質果栽植率,拓寬效益空間。
四、以新型經營主體為抓手,不斷推進產業組織化
大力培植林果龍頭企業、合作社、家庭農場和生產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,引導專業化生產服務,果品采摘、分揀、裝箱銷售分工組織化建設大大提升,延長的產業鏈。同時,大力推進一三產新業態融合發展,結合中華第一梨園梨花節、中國圓鈴大棗節、“萬里母親河、百里梨花飄”等旅游資源開發,建設一批集果品文化展示、休閑娛樂、生態觀光為一體的休閑觀光果園,拓寬農民增收渠道,促進三產融合發展。
五、以林草科技創新為抓手,提供鄉村振興科技支撐
創新服務模式,組建“林草科技服務隊伍”和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服務隊,開展遍訪林農、果農、苗農的“遍訪服務”活動;實施“1+N”科技服務模式,組建“1+N”推廣員包干組、林草鄉土專家幫幫團和最美林業人帶動發展組。目前,林果科技服務隊點對點技術服務已覆蓋全市,今年市、縣、鄉三級聯動服務30余次,為林農、果農、苗農及時解決了生產中的技術難題,有力推動了林果產業發展。多次舉辦科技培訓,提高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,其中全省黃河流域林果產業振興技術培訓及現場交流會、全省防沙治沙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我市舉辦,定期開展全市林果科技下基層助力鄉村振興活動。
六、以勇奪鄉村振興旗為抓手,重點辦好豐收節
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錨定重點攻堅任務,自抬標桿,爭創一流,唯旗是奪,將年度工作細化為“勇奪十面旗”。其中,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,組織好農民豐收節經濟林節慶活動,展示我市經濟林的發展成就、價值、貢獻作為勇奪鄉村振興旗的重要內容。我們向上溝通省市級重要媒體做好我市經濟林成就宣傳工作,向下聯系縣區確定節慶內容和宣傳方向,目前我們在山東電視臺、聊城電視臺、聊城日報宣傳了葡萄、無花果、梨、棗等豐收景象,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林果產品、愜意舒適的鄉村生活。(李炎 楊亞男)